近来,读到于漪老师的一句话:“我一辈子教语文,一辈子学当语文老师。”
回首我与教育科研的点点滴滴,何尝不是走在学当语文老师的路上呢?
潜心学习 反思课堂
2012年,我有幸来到了一中实验校,如此高的平台,如此优秀的团队,我期待会邂逅一群怎样活泼、阳光孩子啊!这便是我前进的动力,我的心“安静”了下来,默默摸索着关于语文、关于教学、关于教学风格……
拜“书”为师。吴非老师在他的《不跪着教书》中谈到:“只要肯读书,什么都好办。”我坚信这是真理。我订阅了《中学语文教学》、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,了解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和科研信息;精心研读《新课程标准》,及时更新转变思想,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;我还阅读了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,如魏书生的《教学工作漫谈》、李镇西的《爱心与教育》、周国平的《周国平论教育》等。我坚信阅读是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,也是最好的自我学习与提升的方式。
拜“公开课”为师。感谢一实,为老师搭建了许多听课学习的平台。我参加了月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家余映潮老师升庵中学讲座、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泸州站学习,以机观摩校内,区内的优质公开课。
拜“同事”为师。更要感谢那朝夕相处、风雨相伴、心灵相惜的同事们,或许是等待校车的间隙、或许是享受三餐的时光,那便是最美的“教研”。是呀,我时常被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0来年前辈们依然保持着对职业的热情而深感佩服,被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教师们敬业乐业的个人魅力所震慑。
一实的三年注定是平凡却不平庸的,多听课、多反思、多总结,这是最大限度缩短成长时间的途径,我在学当语文老师的路上思索着…
名师引领 专业成长
2014年,我荣幸地成为了四川省特级教师唐顺发名师工作室的一员。工作室领衔人唐老师的精心指导,强化了我的学习意识、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。工作室每学期会有一本推荐书目,如朱永新教授《我的理想教育》;每个月有2—3次研讨活动,如研究课、微课制作;还带领我们参加国家级的培训学习,如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泸州站。同时还担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,如到东湖中学、天元中学、蜀龙中学等听评课。帮他们“磨”课的过程中,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: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,教学思路是否清晰、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,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、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……这个过程使他们更好地感悟学生、感悟课堂,在磨课活动中,不断总结,不断改进。短短的一年时间,唐老师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专业的引领。
名师工作室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,也成为我们互相学习,互相促进的大家园。工作室实行成员相互轮流听课制;每学期每人要承担一堂区级公开课;每学期每人要制作微课5节;每学年每人要撰写一篇教研论文。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,我增长了前进的动力,从更大程度上激发了自己的潜力。2015年3参加了工作室课题研究《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语文三优课堂教学实践研究》;5月在全区名优教师联校送交活动中为活动提供了优质的研究课《徽标类答题技巧》;6月参加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泸州站学习。
潜心钻研 科研促教
课堂便是我的主战场,现在的我乐于去迎接挑战,承担名师工作室的优质课和区级优质课,几次磨课,让我受益匪浅:从上课内容的选定,到相关资料的收集;从博大家之长的借鉴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创新;从一个人的冥思苦想到一群人的交流探讨,从开始试讲的不尽人意到展示课时的真诚赞许。这便是我一次次反思,一步步成长的见证。
尝到了反思研究的甜头,我萌生了申请课题的念头。在语文组长的带领下,我们申请了《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》的区级课题,我们在每一次集体备课中将这一课题悉心探究:提出背景,研究内容,研究目的,研究方法,研究方案等,仿佛它就像一团火,点燃了我们心中那一份拳拳语文情。我们精心设计了关于课前预习的问卷调查,了解孩子们的预习现状;听课后,我们总是欣喜于学到了检测预习的新方法,交流做彼此预习的心得;根据学情,纷纷撰写做关于语文预习的论文。 “课题”有如此的魅力,让一群语文人不得不为之倾倒!